酷兔英语

章节正文

3.2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通常的做法是把名词的有定性作为"把"字句中"把"后名词移位的条件,这就是说,在其他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如果一个一般主谓 宾句中的宾语名词是有定的,那么这个宾语名词就可以移位到谓语前,从而造成"把"字句,而如果这个宾语名词是无定的,就不能移位。然而,一些学者举出很多 例子,证明这种看法有缺陷。应该承认,绝大多数的"把"字句,其"把"的宾语是有定的。但同时也应该承认,也确有很多"把"的宾语是无定的那种"把"字 句。下面是王还(1985)的例子:
(68)你总不能把房子盖到别人家去吧。
(69)他是一位有才华的作家,能把文章写得引人入胜。
(70)你以后可以把信写清楚,别这么云山雾罩的。
(71)你赶快把两篇文章写了吧,编辑部又来催了。
(72)把几张像赶快照了吧,胶卷就可以拿去洗了。
(73)我已经把两斤白糖买了。
(74)小张把个孩子生在火车上了。
(75)他把个小笼子扎得玲珑剔透,精致异常。
下面是马真(1985)的例子:
第一种情况:
(76)我要向他借支钢笔,他却把一支铅笔递给了我。
(77)我要他去买件衬衣,他却心不在焉,把条裤子给买来了。
(78)叫你去请外科大夫,你怎么把个牙科大夫请来了?
(79)我说要打酱油,你怎么把醋打瓶里了?
第二种情况:
(80)只听见隔壁房里乓啷一声,像是把个什么玻璃瓶给打了。
(81)忽然,哐当一声,不知是谁把个凳子给撞翻了。
第三种情况:
(82)他只顾低着头想事,一不留神,把个孩子给撞倒了。
(83)他不小心,把个什么瓶子踢着了,发出响声立即惊动了岗楼里的敌人。
第 一种情况都是复句,"把"字句用作后一分句,全句表示乙应甲的要求做了某件事,而乙所处置的对象并非是甲所要求的;前一分句指明甲原先对乙的要求。第二种 情况也都是复句,"把"字句也用作后一分句,全句表示从突然发出的声响判断,像是毁了什么东西;在前一分句里一定包含有象声词。第三种情况都是说由于不留 神、不小心,做了不应该做的事。很明显,无论是哪一种情况的"把"字句,都含有出乎意外的意思。这或许可以看作是这类"把"字句所共有的特殊表达作用。 (马真1985:204—205)
那么如何解释这种现象?这个问题迄今没有满意的答案。这就是涉及到有定和无定、新信息和旧信息这两对概念到底是 哪一对概念对"把"字句生成起作用的问题。在我们看来,不是名词性成分的有定无定性是句子中名词移位的制约因素,而是名词性成分是新信息还是旧信息是句子 中名词移位的制约因素。下面我们先来对上述两对概念作些辨析。
按照陈平(1987),说话人在使用某个名词性成分时,如果预料到听话人能够将所指 对象与语境中某个特定的事物等同起来,能够把它与同一语境中可能存在的其他同类实体区别开来,那么这个名词性成分为有定成分;反之,说话人预料听话人无法 将所指对象与同一语境中可能存在的其他同类实体区别开来,这个名词性成分为无定成分。
按照陈立民(2007),一个句子的组成成分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成分具有这样的性质,在说话人没有说出这个句子之前,听话人就已经通过特定语境知道它们是这个句子的组成成分,这样的成分是旧信息成分。另一类成分具 有相反的性质,在说话人没有说出这个句子之前,听话人并不能通过特定语境知道它们是这个句子的组成成分,这样的成分是新信息成分。我们也可以从信息交流的 角度来定义新信息和旧信息。说话双方语言交际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信息传递和接收的过程。这就是说,说话人说出一个句子,就是向听话人传递一个信息。而对于 听话人而言,这个信息一般来说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说话人说出这个句子之前听话人已经知道的,另一部分是说话人说出这个句子之前听话人所不知道的。对 听话人来说,前者是旧信息,后者是新信息。
由此可见,仅就名词性成分而言,这两对概念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来给名词性成分分类,彼此之间并没有完全的 对应关系。有定的名词性成分通常作为旧信息成分看待,但也可以作为新信息成分看待;无定的名词性成分通常作为新信息成分看待,但也可以作为旧信息成分看 待。下面我们用具体例子来加以说明。
比较下边的例句:
(84)a.谁吃苹果了?(屋子里怎么有苹果香味)
b.?苹果谁吃了?(屋子里怎么有苹果香味)
(85)a.谁吃苹果了?(苹果怎么少了一个)
b.苹果谁吃了?(苹果怎么少了一个)
在 例(84)的语境里,两个句子有共同的句法结构形式"谁吃苹果了",其中的"苹果"是无定的,然而a句能成立,b句则不能成立。在例(85)的语境里,两 个句子有共同的句法结构形式"谁吃(我的)苹果了",其中的"苹果"是有定的(隐含着"我的"之类),但是a句和b句都可以成立。光看这两个例子,我们会 认为,其中的宾语名词"苹果"能否移位到句首是受有定和无定因素的限制的。但是看下面的例子,我们就会发现这个结论是值得怀疑的。比较下边的例句:
(86)a.我戒了酒了。
b.酒我戒了。
(87)a.我放了盐了。
b.盐我放了。
在例(86)的语境里,两个句子有共同的句法结构形式"我戒了酒了"。在例(87)的语境里,两个句子有共同的句法结构形式"我放了盐了"。它们中的宾语名词"酒"、"盐"都是无定的,然而两个b句都能成立。(李临定1988:128)
由 此可见,决定一个句子的句法结构形式中的相关名词能否移位的因素不是这个名词的有定无定性,而是决定于我们上面所说的相关名词是新信息成分还是旧信息成 分。就上面举的例子而言,例(84)的句法结构形式"谁吃苹果了"中的"苹果"是新信息成分,所以它不能移位到句首造成例(84b);相反,例(85)的 句法结构形式"谁吃(我的)苹果了"中的"苹果"是旧信息成分,所以它能移位到句首造成例(85b)。同理,例(86)的句法结构形式"我戒了酒了"中的 "酒"是旧信息成分,例(87)的句法结构形式"我放了盐了" 中的"盐"也是旧信息成分,所以它们都能移位到句首分别造成例(86b)、例(87b)。
现 在回到"把"字句。"把"字句作为句子的一种,同样要遵循旧信息在前信息在后的信息组织原则。这就是说,"把"字句由相应句法结构形式转化为实际的"把" 字句的时候,相关名词性成分由动词后移位到动词前造成"把"字句,要求这个名词性成分是旧信息成分。这样看来,从有定无定性角度看来,前面学者们举的例子 属于例外的例子,如果从新旧信息角度来看,它们其实是正常的句子。这就是说,这些"把"字句"把"的宾语都是旧信息成分。比如例(71)中的"两篇文章" 是"你"早和编辑部说妥要写的,如果一般请人写文章,则只能说"你给我们写两篇文章吧",而不能用"把"字句。例(72)指的是照相机主人知道自己相机里 还剩下的几张没有照的胶片。例(73)指的是以前北京市每月定量供应的白糖。又如例(74),比较下面三个句子:
(74)a.她把个孩子生在火车上了。
b.*她把个男孩儿生在火车上了。
c.*她把个女孩儿生在火车上了。
这三个"把"字句相应的句法结构形式分别是:
(74′)a.她生了[(一)个孩子][在火车上了]
b.她生了[(一)个男孩儿][在火车上了]
c.她生了[(一)个女孩儿][在火车上了]
例 (74a)能说,但例(74b)、例(74c)却不能说,这是因为,(74′a)中的"一个孩子"可以作为旧信息成分看待,所以能够移位到"生"的前头造 成相应的"把"字句。而例(74′b)、例(74′c)中的"一个男孩儿"、"一个女孩儿"只能作为新信息成分看待,所以不能移位到"生"的前头造成相应 的"把"字句。虽然这三个名词性成分都是无定的。我们下面举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如果一位女同志在医院分娩了,消息灵通人士向大家宣布这一喜讯时,一般要 说下面三句话的一句:
(88)a.小张今天早上生(孩子)了。
b.小张今天早上生了个女孩儿。
c.小张今天早上生了个男孩儿。
他 用不着说:"小张今天早上生了个孩子。"在上面这个语言环境中,宣布消息的人所要传达的信息只可能有两项;(一)小张生孩子这件事已经发生,(二)她生的 是男孩儿还是女孩儿。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要传达第一个信息,完全可以不要宾语,"生了"就足够了。即使加上宾语,也只是"孩子"这个中性的、实际上不增加 任何信息的宾语。如果要传达第二个信息,实际上包括了第一个信息,就必须明确是一个男孩儿还是一个女孩儿。"生了一个孩子"从形式上看是应该给生什么的信 息,而从内容上看却又不能传达这一信息,所以在这种语言环境中,说汉语的人不会说这样一句话。当然,在其他语境中这也许是很恰当的表达方式。另外,"小张 今天早上生了一个女孩儿"是不可能用"把"字句来表达的。一般的解释是因为"一个女孩儿"是无定的。但是很明显,"生了一个女孩儿"中的"一个女孩儿"和 "生孩子"中的"孩子"很不一样。把它们归为"无定"一类,是不够妥当的。(王还1985:17)
其实,之所以例(74a)中的"一个孩子"可以 作为旧信息成分看待,而例(74b)、例(74c)中的"一个男孩儿"、"一个女孩儿"只能作为新信息成分看待,是因为我们可以根据一个人的怀孕推断出一 个人要生孩子了,而到底是生孩子还是生女孩子,却是推断不出来的。下面例子很能说明问题:
(89)"你太太好吗?"她问他。
他前些日子里曾经跟她说过:"你瞧,我们家那口子正怀着第三胎呢。"
现在听她问起,他一面摸脑袋,一面回答:"嗯,我想,她还不错。"
"让我想想看——几时生啊?"莫雷尔太太问。
"嗯,眼下我估计随时都快生了。" (人民文学出版社劳伦斯《儿子和情人》中译本)
上面马真(1985)举的例子我们也可以通过补充相关语境来证明这些"把"字句中"把"的宾语是新信息成分。比如例(77),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语境:
(77′)说话人拿着一条裤子给听话人看,并对听话人说:"你看我老公这个人他有多粗心,这可是一条裤子啊!我要他去买件衬衣,他却心不在焉,把条裤子给买来了。"
又如那些表示意外的"把"字,比较下面两个"把"字:
(90)a.我把一个花瓶碰倒了。
b.*我把一个花瓶擦干净了。
这两个句子的句法结构形式分别是:
(90′)a.我碰[一个花瓶][倒了]。
b.我擦[一个花瓶][干净了]。
例 (90a)能说,但例(90b)却不能说,这是因为,例(90′a)中的"一个花瓶"可以作为旧信息成分看待,相应地"倒了"可以作为新信息成分看待, "花瓶倒了"是一个意外事件,是听话人所预期不到的。所以"一个花瓶"能够移位到"碰"之前造成相应的"把"字句。我们可以设想有下面的语境:
(90″a)我不小心碰着了你的花瓶,把一个花瓶碰倒了。
这里强调的是"花瓶倒了"。我们还可以说:
(90′″a)我碰倒了一个花瓶。
这里强调的是碰到的是"一个花瓶",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而例(90′b)中的"一个花瓶"只能作为新信息成分看待,而"干净了"不适合作为新信息成分看待。这是因为一个人擦花瓶,所预期的结果就是"干净了"。我们只能说:
(90″b)我擦干净了一个花瓶。
这里强调的是擦干净的是"一个花瓶",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参看马希文1987:535)
下面是提供了具体语境的例子:
(91)结果,这一切答案完全不对。世界上力气最大的是植物的种子。一颗种子可以显现出来的力,简直是超越一切的。......
后来有人想出了一个方法,就是把一些植物的种子放在要剖析的头盖骨里,给以适当的温度和湿度,使种子发芽。(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五年级上册同步阅读《走进书里去》)
(92)在我依稀记事的时候,家中很穷,一个月难得吃上一次鱼肉。每次吃鱼,妈妈先把鱼头夹在自己碗里,将鱼肚子上的肉夹下,极仔细地挑去很少的几根大刺,放在我碗里,其余的便是父亲的了。(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五年级上册同步阅读《走进书里去》)
例(91)中的"一些植物的种子"是无定名词性成分,但它是旧信息成分。同样,例(92)中的"鱼头"、"鱼肚子"也是无定名词性成分,但它们是旧信息成分。上面两个例子中的三个"把"字句的句法结构形式分别是:
(91′)(他)放[一些植物的种子][在要剖析的头盖骨里]
(92′)a.妈妈夹[鱼头][在自己碗里]
b.妈妈夹[下][鱼肚子上的肉]
例 (91)中的"把"字句强调的是把一些植物的种子放在"要剖析的头盖骨里",而不是其他地方。例(92)中的前一个"把"字句强调的是把"鱼头"放在"自 己碗里",而不是别人("我、父亲")"碗里";后一个"把"字句强调的是把"鱼肚子上的肉"从鱼身上"夹下",而不是留在鱼身上。         




章节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