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兔英语

「欧庆亨老师撰写」 

 

长干行       李白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遶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十六君行远,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上天哀。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这首诗的大意是:

〈长干行〉是一首描写传统爱情的乐府诗。作品从男女双方两小无猜开始 回忆,历经十四岁结婚,到十六岁分离,由甜蜜到凄苦,把古代女性的深情,以及一厢情愿式的天真,作了深刻而传神的叙述。 作品中利用许多具体事物来表女子的思慕,如「猿声哀」、「迟行迹」、「绿苔深」、「落叶」、「秋风早」、「八月蝴蝶」等,充分透露女子思念的深切。其中提 到了「望夫台」一词,则是一个既普遍而又具有深远传统的象征符号。 「望夫台」有许多的板本,如「望夫石」、「望夫山」等,都是代表中国古代凄凉爱情的一种宿命。 男女爱情常由于天时、地利等等因素,未必都能结合,即使相爱相惜,也往往要为了自己的生计、前程,或者受了政治、天灾等外力的影响,而必须承受生离甚且死 别的折磨!千万人的不幸经验,渐渐孕化出各种传说,以强化人们对爱情的坚贞。望夫台、望夫石,就是其中一种方式。通常都是男女相爱,后来男子远走他乡,回 家的日子遥遥无期,而女子痴心盼望,等待情人夫婿的的回来,到了最后,女子的肉身虽然经不起无情岁月的考验,但她的精神却变成了坚硬的石头,而成了望夫 石,或者望夫台的地型。 在古书中有许多相关的记载,例如: 《幽明录》:「武昌阳新县北上有望夫石,状若人立。相传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其妇夫携弱子饯送此山,立望夫而化为石,因以为名焉。」 《水经注》:「漳水又东,比历望夫山,山之南有石人,伫立于山上,状有怀于云表,因以名焉。」 《清一统志》:「奉天宁远西南有望夫山,上有姜女庙、望夫石,石上有乱杵踪,相传秦时贞妇孟姜望夫之处。」 《寰宇记》:「昔有人往楚,累岁不还,其妻登此山望之,久之乃化为石。」 《舆地纪胜》:「昔人行役未回,其妻登而望,每登山,辄以箱盛土,积日累功,渐高峻,故名望夫山。」 以上的记载,说明了在古代,由于现实社会中曾经出现的无数怨妇,她们的情人、夫婿,或由于重利行商,或由于为公出征,致客死他方。而这些怨妇,也往往因盼 望丈夫,或等待情人而郁郁终老。久立化石的说法虽不可靠可信,但是像《舆地纪胜》所解释的地理成因,则极有可能。由于男主外,女等待的公式,因此盼望丈夫 归来的心情和动作在当社会应是一样普遍,而在固定位置伫立远眺,甚至是一种习俗礼仪,每个怨妇都以土石垫脚,日子有功,望夫台地形因而成立。这是非常合理 可能的推论,《舆地纪胜》是对的。 这种望夫化石成台的故事在古代非常普遍,出现在诗歌文学中的频率也很高。除了李白这里所提到的望夫台之外,像早些时期的鲍照的〈期尽诗〉:「青山石妇千年 望,雷雨曾知来不来。」白居易〈蜀路石妇诗〉:「道傍一石妇,无记复无铭,传是此乡妇,为妇孝且贞。」杨维桢〈石妇操〉:「山天折山华,山头朝石妇,行人 几时归,东海山头有时聚,行人啼啼,石柱石妇,岑岑化黄土。」 望夫、石妇之类的文学手段,极具意义,不止是爱情的表态而已,更可以代表古人对生命的执着。男女相爱而至于必须生离死别,一定有其外因素,或者是来自于自 然,或者是来自于统治阶层,而老百姓除了逆来顺受之外,似一无办法,但望夫石一类的传说,则是诉说了表达了人们永不妥协的坚韧精神,也象征了人类高尚的情 操。人类从石头不枯不烂的事实,产竹了敬佩之意,因此石头崇拜在古代本来就十分普遍。而人们将不幸的爱情悲剧,以怨妇盼望而化成石头作结束,实在含有对无 情、可怕的自然界和残酷的社会实况作无声抗议的味道,所以这种传说极具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