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兔英语

口译,顾名思义,就是指将一方说的话用另一种语言当场转述给另一方。双方(有时是多方)对口译员的期待是能够将自己或对方的话及时、准确地传递,以此为对话的前提和基础。
口译有两种工作方式:即席和同声传译。就我个人体会,口译比笔译要难。而在口译中,同声传译又比即席翻译要难。


口译涉及到的问题很多。下面我想就综合素质、实践检验、奉献精神和人才培养四个方面来谈谈这个问题。


一、综合素质必不可少


一名合格的口译员,必须具备综合性的知识和技能。这一条不仅适合于综合型口译员,同时也适合于专业型口译员。一个比如说重型机 械专业方面的口译员,若只知道本专业知识和外语,我们很难想象,他能够顺利地完成全程陪同任务。至于说综合型口译员,则更需要具备各方面的知识以胜任随时都可能来自各方面和部门的任务。从这一点来说,知识的多少往往比掌握的语言本身还重要。这就要求我们从事口译的人员不间断地学习。除政治上要成熟外,还要学习国内外的各类基本知识、尤其要了解世界发展最新动态,力求走在知识和整个社会发展的前沿,做一个真正知识型的口译员。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我们的一位同行,国际台英语部的林达光先生。60年代初、中期,我有不少次机会同他进行每次十分短暂,但都给我留下十分深刻印象并且至今还从积极方面影响着我的交谈。他的中、英文功底都相当扎实,有丰富的阅历,而且嗓音条件极好。他的知识面和整个学识水平似乎总能使他以最恰当的方式和最准确的语言来表达某种思想和观点。他的气质总是显得那么大方、得体和恰到好处。更主要的是中、西方文化在他身上得到那样完美、和谐的统一,以致形成他个人无可抗拒的魅力。正是由于林达光身上集中了如此高的综合素质,他播起音来才显得那样气势磅礴和富有感染力。他的重大题材播音作品称得上为经典之作。当时,我就想过:这样的人,如果出去当口译者,他定能给我们中国人带来荣誉。


由此我想到,我们同行中的成功人士的榜样作用不应低估。恰恰相反,他们应是我们学习思考、提高和走向成功的榜样。


二、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口译本身毕竟是一种实践的科学和技能。口译的水平如何,主要表现在现场、在实践过程当中。因此,任何一个口译员都应把"实践",把现场当成检验自己的地方和时刻。


根据我的经验,为了现场发挥得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似乎是必不可少的。


1.了解情况


尽可能多地了解谈话双方的情况,包括他们的社会职务、文化水平、专业知识以及性格、说话方式、爱好等。


2.做好准备


在翻译之前,尽可能调动你所掌握的与谈话内容有关的知识,看看有关材料,做些中、外文语言方面的准备。但这些毕竟都是"临阵磨枪"。我还是认为,知识,包括中、外文,主要还应该在平时积累,在翻译现场只不过是拿来应用罢了。


3.现场状态


在现场,要双眼紧盯着讲话的一方,就像仪仗队队员用注目礼来注视检阅的首长一样,把说话人的意思吃透,语序或段落记清,表述风格掌握准确,然后就开始用另一种语言将话传递过去。在这个过程当中,重要的是要时时记着原文,把握住原文的主要内容。在用另一种语言转述时,要脱口而出,让对方明白无误。


4.明确为什么有时要进行"自由创作"


有时原文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毛病。当你确信若将有的原话"不走样地"翻译过去,对方肯定听不懂或者容易造成误解时,你有权利和责任对其进行适当的"加工"。在这个"再创作"过程当中,解释的成分往往占有很大比例。因为不管中方还是外方,有些话自己人一听就懂,然而外国人却不一定。这时就要求我们口译者在不影响整个谈话内容的同时,作一点"变通",获得一点"创作的自由"。这种相对的"自由"是译者所应永远追求的目标。他们的满足和成就感也往往是来自这方面。


5.要有自信心


社会上或者自己周围那些对工作有信心的人,一般都是具有真才实学,在某个或某些领域做出成绩的人。


一个合格的口译者应该是这样的人。这样,在工作现场,他才会有一种自信,一开头便会较准确地掌握好调子,节奏和现场气氛,一气呵成,圆满完成任务。即便是遇到困难的场面,由于他的心理素质好,应付紧急情况的能力强,仍能沉着、冷静、从容地完成任务。


6.要有"角色"意识


作为一名口译者,时刻都应记得自己的"角色"。在一般级别会谈中通常坐在首长的左侧,而在国家级的会谈中则坐在首长的右侧。乘车、参观、宴请时的待遇跟首长也差不多。但这绝不意味自己的"地位"和"表现"同首长一样重要,不能将在场人的注意力引向自己多于引向首长。经验丰富和技艺高超的口译员有时会犯这个毛病。他在追求自己工作"完美"的过程当中,有时实际上是忘记了身边的首长,把自己放错了地方,极易给工作带来负面效果。这一点,是必须注意的。


那么口译者这个"角色"到底怎么演才算最好呢?对这个问题,我常常这样想:倘若双方谈话人不觉得中间还有一道口译的时候,就像他们直接用一种语言来对话,那该多好哇!在这种情况下,我看口译者的"角色"也就演活了,就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7.口译员应体现国家的文明程度


记得,还在小学读书的时候,我们的苏联老师时常爱用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一句名言来教育我们。那就是: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丽的:容貌、心灵、衣裳。


一个口译员,活动在外事场合,尽管他只是一位工作人员,但也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文明水准和精神面貌。因此,他的一言一行、穿衣戴帽,乃至个人卫生等方面就不仅是他个人的事了。外国人也通过他来了解和看待我们中国人。这绝不是件小事,一定要引起我们大家的足够重视。


8.练习贯穿生活中


在我们的生活或某些社会活动中,总会有一些较优秀的谈话或发言。你可以试着对其进行口译。从短到长、从易到难,从吃力、跟不上到还能应付。这是一个很有效的提高口译水平的办法,而且不需要付出什么代价。


如今,我们每人晚上总会要看一会儿电视。现在电视里"说话"节目越来越多,有的真是精彩。我们不妨把一些精彩片段口译出来,看看你能否几乎是同步用外文将某段话表达得如同原文一样漂亮呢。我们应当给自己提出这样的要求,并且不时地做一些这方面的尝试。


举例来说,每次全国人大会议期间,都要安排国家领导人同记者见面,回答各种问题。大家都爱听朱?基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的发言。给总理当英语翻译的口译员的表现也是相当不错的。因为是向一个国家的总理提问,记者们所涉及的内容也自然是包括了国家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当我们坐在电视机前,收看这样场面的时候,你能与总理的英语翻译同步地将原话译成同样是英语或者你掌握的那种语言吗?能否口译得比她还要快一些呢?


我想,只要我们大家平时都能注意抓住这样的时机,有意识地来检验和锻炼自己,那么我们就一定会朝着政治过硬、语言过关、知识广博、经验丰富型的口译员方向发展。


三、让奉献精神发扬光大


我们这些从事外语工作的人,大多都有过远离祖国在外学习或工作的经历。作为一名有良知的中华儿女,不管他身在何方,每当想起远在天边的祖国、故乡和亲人,那股冲动和激奋便会像热浪一般在心头翻滚。真是情深如海、心诚似金。这一点,非亲身经历是很难体味到的。


我们脚下这块黄土地给了我们每人以生命,养育了我们长大成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祖国的繁荣和昌盛,为它的尊严和强大以及更加美好的明天而贡献出自己的一切。


一名合格的口译员,工作在外交、外宣、经贸或者民间文化友好交往的岗位上,我们除了全身心地投入到为祖国服务之中,不可能有别的目标。这是我们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听说,在海外华人当中有一首赞美小草的儿歌,不仅曲子好听,而且歌词也很感人。大意是:大风吹,把头摇一摇。风停了,又挺直腰。大雨来,弯着背,让雨浇。雨停了,抬起头,站直脚。不怕风,不怕雨,立志要长高。小草,实在是并不小。


我们都是一些极平常的人,就像大地上的根根小草。然而无数棵积极向上的小草便可组成生机盎然的大草原。小草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使我们领悟到生活意义的本身可能还不完全在于追求多姿多彩,更重要的是在于体现其价值,不仅是物质的,而且是精神的。


做人,确实要有一点精神。只要是认准了的路,便坚定地走下去,永不回头。


除此之外,想要干出点成绩来,献身的精神也是必不可少的。真正有这种精神的人不把献身当成痛苦,而是视为一种幸福。


热爱自己选择的专业也很重要。音乐指挥大师卡拉扬有一句名言,大意是:要用一颗爱心来对待音乐。这句话对于从事口译的人员,不也十分恰当吗!乐队和乐器在卡拉扬的面前或手中,会奇迹般地"活"起来,以富有魅力的旋律打动听众的心。不管是哪种语言的,从一名合格的口译员口中说出来,也应该是"活"的,有"色彩"的,打动人心的。而为了能作到这一点,不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是不行的。


苏联早期有个大汉学家,叫阿列克谢耶夫,还在清朝的时候,他就到过中国旅行,对中国文化有过深入的考查和研究。在与中国人接触当中,他注意到一个很有趣,同时也很说明问题的一个现象。那就是当大家欣赏一件完美绝伦的手工艺品的时候,中国人一般不说这件东西有多么美丽、多么动人、多么可爱之类的话,而是常常指出这件工艺品的"功夫"有多么深、多么地道、多么到家。也就是,中国人很注意或者说很在意工匠在制作过程中花费了多少心血和时间,并且十分推崇这种精神。这与欧洲人截然相反。欧洲人看重的是事物的结果、东西的外在美以及内涵的丰富。对于创作或制作过程的本身,似乎没有中国人那样注重。由此,阿列克谢耶夫认为,在这方面中国人比欧洲人更成熟,更肯下功夫,更能创作出让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品来。


这个例子说明我们中国人勤劳,肯钻研、崇尚功夫,因而也就善于创造美。联系到口译这个行当,我们也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好的民族传统,多在自己工作上下功夫,把它当成创造美的过程,使服务对象感到满意,同时也给自己带来满足。


四、高级口译人才的培养


由于历史等各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国不用说高级的,就是较合格的口译员也不多。其中外语跟不上是一个较普遍的现象。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外语不是母语。不是母语,又怎能精通呢?!


那么一个人究竟能不能做到精通两种以上语言?答案是肯定的:能。就此,我个人一向坚定不移地认为,要做到"精通"非走非常规的道路不可,即从少儿时代开始培养。用小平同志的话说就是:从娃娃抓起。不过学外语有个明显的特殊要求,就是光从少儿开始还不行,还得有外语环境。这是个关键。肯让孩子吃些苦、受受"洋罪",让他在外国孩子当中当一段"聋哑"人,这都是在初级阶段必须要付出的代价。经过这么一番比如说十年八年的"折腾",那些脱颖而出的孩子,尽管人儿还不大,但可以说已经经过了"千锤百炼",他们的知识面,生活能力和心理素质将明显高于只接受一种文化教育的孩子。所以,我相信,将来我们一定会走这条现在看来是非传统的道路,因为它确实能出外语人才。


那么现在怎么办?仍可按常规走,或者说主要还按常规培养。因为我们目前还不具备比这更好,更强的手段。按常规我们也培养出了一些优秀外语人才。


另外,让我们宽慰的是,尽管现在从整体上来说我国的口译水平还很低,但与外国同行相比,我们仍比他们要高出一大截来。究其原因,除许多对我们有利的因素外,恐怕也与我们中国人勤奋、聪慧有关。我们的整体外语水平大大高于外国人的汉语水平。


至于说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那更是一个不仅每天都在讲外语,也是高级外语人才集萃的地方。今后,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在外语播音员、主持人当中培养口译人才,因为这是件事半功倍的事情,是从一个较高的起点向上攀登的途径,也是一个极易见效的办法。这方面,我们在全国内也许是占据着独一无二的位置,客观条件十分优越。我们的口译人才不仅是在全国属最全的(从语种上说),更应该成为最强的。我们应该树立起这种信心。


最后想说的一点是,每场口译的过程就跟下棋或踢足球差不多,都不可能是一样的。人员、内容、地点,气氛等的变化给口译者带来无穷的挑战,也带来应付这种挑战机遇的乐趣。正是在这种"实战"中口译员得到全面的锻炼,成长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才。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口译不仅是个职业,更应是我们的事业。那就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吧。




关键字:口译考试
生词表:


文章标签:口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