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大学毕业就意味着有了"金饭碗";10年前,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还是"抢手货",为什么今天的"
高考状元",缘于英文基础差被港大拒绝?为什么大学生"被就业"现象后,仍存在庞大的失业数据?因为世界的大门从未像今天这样开放,人才的竞争渐渐消除了国籍的限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接受激烈竞争的不仅是孩子们,还有我们的家长--孩子未来的领跑者和策划者。
与国际接轨,赢在起跑线,究竟该如何储备孩子的未来竞争力呢?《华尔街日报》将雇主对商学院毕业生的素质期望进行了统计排列,结果是:沟通与人际关系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个人道德品性依次位居前3位,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以往事业成就分列第4、第5位。由此可见,世界各大知名企业选拔人才的标准几乎一样,但各国人才培养的目标却不尽相同,文化和教育也存在巨大差异,这些直接导致了个体竞争力的差异。
在中国,孩子从小就被告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从幼儿园孩子们就开始接触奥数,训练计算的熟练度和技巧。"
素质教育"推行,孩子们又开始学唱歌、跳舞、绘画,也只是为了考级而比拼。
而在美国,孩子们参加各种活动都需要自己策划,自己搜集资料,自己制作,并演讲展示;孩子们参加体育项目不是为了成为"特长生",而是为了融入团队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哪一种人更适应未来世界的竞争?
哪一种人能更快乐、洒脱地生活?
有远见卓识的父母们都能预测答案,都清楚今天的选择将决定孩子未来的人生高度和广度。
事实上我无意抨击现行教育,也无法改变大环境,但我相信作为家长我可以在传统教育之外,给孩子一片五彩的"乐土",给他以施展个性、发掘天赋的机会,让他的奇思妙想开花,让他的激情创意结果,让他享受轻松地学习,快乐地成长。
每个孩子都值得去尊重、去鼓励和去表扬,他们的个性、气质不同,但是他们都会有饱满的
英语学习兴趣,被老师称为不同领域的天才:有演讲能力的天才,有动手能力的天才,有组织能力的天才......在走出了知识分数的小天地,他们的才能会被源源不断发掘出来,并获得纯英文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在国际化人才的教育培养标准下,让孩子掌握与国际接轨的语言技能、专业知识、文化素养、学习能力、生活能力、责任感、对自我内心和生活的理解,在未来能够从容地应对未来国际职场的竞争,是我,相信也是广大中国家长们共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