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兔英语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的大意是:

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传达了一个在长期居住外地 的人的特殊感受。人在不熟悉的环境中,内心自然会有莫名的彷徨和恐惧,对于亲人和家乡的想望和期盼就十分深刻了。这种感觉在平日尚可以淡忘忽略或者隐藏掩 饰,但是到了特殊节庆或情境时,这些感觉就会变得更为强烈而涌现在诗人的心头了。因此王维才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不只是诗人高明的地方,也是作者真 切的体验。 诗人更利用想象的手法,假设推测兄弟们在家乡登高时的情形:按照习俗,他们在重阳节一定登高了,在他们各自插上茱萸的时候,一定会发觉少了一个人。这是不 单是合情而合理的想象,同时也代表着诗人内心对于亲人兄弟们的殷切想念。 诗中的「佳节」,就是题目「九月九日」的重阳节。而遍插茱萸的做法,也正是重节的习俗。 关于重阳节的传说很多,最一般的说法就是梁朝吴均《续齐谐记》所说的: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宜急去,令家人各做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 家登山。夕还家,见鸡狗牛羊,一时暴死。......今世人每至九日登山饮菊花酒,妇人带茱萸囊是也。」 大意是说桓景,追随费长房学道。费长房有一天告诉他说:「九月九日,你家会有灾难,要赶紧离去,叫家人各自做红色的袋子,装着茱萸,系在手臂上;登上高 山,唱点菊花酒,才可以消除此祸。」桓景听他的话,全家都登山。到了晚上才回家,看见鸡狗牛羊,全都暴死。所以现在的人,每到了九月九日,就登高山,饮菊 花酒,而妇人就带茱萸囊。」 另外〈风土记〉说:「俗尚九月九日,谓为上九,茱萸至此日,气烈熟色赤,可折其房以插头,云辟恶气御冬。」 其实,重阳登高的习惯,非常久远,据《物原》的记载,「齐景公始为登高」。而《齐人月令》也说:「重阳之日,必以糕酒登高眺迥,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 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既醉而还。」王冷然〈寒食篇〉也说:「秋贵重阳冬贵腊。」可见重阳一直是古时的重要节日。 在梁朝之前,晋周处的〈风土记〉就说:「九月九日折茱萸插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更早的三国,魏国曹丕〈九日与钟繇书〉则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 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也可以看出重阳的一些习俗,早已流行,因此到了唐代,不只王维写了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其他如孟浩然也写 了〈秋登兰山寄张五〉一诗,诗的内容是这样的:「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秋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 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另外李颀〈九月九日刘十八东堂集〉一诗也说:「风俗尚重九,此情安可忘?菊花辟恶酒,汤饼茱萸香。」杜 荀鹤〈重阳日有作〉则说:「大家拍手高声唱,日未沉山且莫回。」甚至伟大的浪漫诗人李白在〈九日登巴陵望洞庭水军〉一诗中,也说:「九日天气晴,登高无秋 云。造化辟山岳,了然楚汉分。」可见九月九日的重阳节在古代是多么的受到重视!而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习俗,也是古人配合时令的生活细节,至于桓景和 费长房的避难说法则可能是道教流行之后,其修道思想与古时养生观念所结合的产品而已。